今年夏天你看《隱入塵煙》了嗎?
沒看之前我真的沒想到它如此真摯感人:
全片一個苦字沒說,一個愛字沒提,但充滿了對苦難的描述和對愛情的忠貞。
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就是男女主之間的感情了,
從最初拍結婚照時的肉眼可見的局促

到后來“小麥印記”的專屬浪漫

最后失去了貴英的馬老四,拿著變得枯萎的草編驢結束自己的生命時

我還是沒忍不住,哭了。
“黃土地里長不出浪漫的玫瑰,但每一寸黃土里灑滿了他的愛”
雖然貴英和馬老四只有借來的廢棄房子和一頭驢,
但他們賒種子賒化肥,借雞蛋孵小雞,建自己的房子,
一起把生活越過越好,
同時兩個人互相關心著對方,維護著對方的尊嚴。
很多人都說這部電影“后勁很大”
我們沉醉在這樣純粹的感情中遲遲不愿醒來。
為什么向往純粹的愛情?
1. 理想化
有人說,任何愛情都要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,最終都要落實到柴米油鹽上。
現實的冰冷讓我們對愛情產生了理想化
理想化是自我防御機制的一種,是將某事或某人完美化的過程,它包括忽略或否認與完滿形象不符合的特性。
而理想化容易脫離現實,陷入矛盾循環:理想化—理想化破滅—攻擊
講一個故事:
TA曾經和一個人交往,對方說話很有深度,見識很廣,很快TA就愛上了對方,并且把對方理想化成一個很完美的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,幻想著對方可靠、強大。
后來,TA發現對方在吵架時,依然是拿出哲理的那一套講道理;在討論問題的時候,永遠要占上風,TA的理想化破滅了。
這時TA對對方的評價從極高點驟降到極低點,并且在內心攻擊對方、攻擊這段關系。
但這樣的結果,非但沒有消除理想化,反而加強了對更完美的向往。
人們就是在一次次失望中強化了對純粹愛情的理想化。
2. 對愛的需要
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,每個人都有被愛的需要
想象在深夜疲憊時,有個人在牽掛著你,就會覺得很溫暖。
我們怎么獲得愛情?
1. 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
很多人在戀愛關系中都有一個誤區:想要對方達到怎樣的要求,但卻忽略了自己的成長,導致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。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優秀,才能尋找到精神契合的伴侶。多讀書、多旅行、多和優秀的人共事,眼界決定高度,高度決定你的精神境界。
2. 保持獨立的意識
好的愛情是給雙方獨立的發展空間和相應的自由。缺乏獨立意識會讓自己依附于對方,或者過多的關注對方而忽略了自己和周圍人?,F在很多被PUA的人都會失去獨立意識,因此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了獨立的空間,一定要好好審視當前的關系,或向周圍的朋友聊聊他們的看法。
3. 建立自己的愛情觀
在《愛的藝術》里弗洛姆提到:
多數人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,而不是愛的問題,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,于是,對他們來說,愛就是如何被愛,如何惹人愛自己
比如社會文化當中,男性采用的途徑是取得成就,獲得他所處的社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。
女性采用的途徑是使自己有魅力,通過健美鍛煉、修飾儀表、穿著等。
然后在感情出問題的時候,會說是找錯了人,似乎下次只要能夠找到一個正確的對象,就能夠永恒的愛下去,但是卻會陷入這樣的循環中。
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愛情觀,掌握愛的能力,而不是尋找理想化對象。